德国贸易和投资表示,德国太阳能产业受益于高密度的研究和开发院所,而且具有基础设施、供应商资源和劳动力的一套综合网络。
该官员指出,在发展光伏产业的过程中,日本把发展工业生产力和消费者的需求协调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4月,德国国会批准了该国政府提出的削减太阳能光伏产业补贴额的计划。
德国的高额补贴政策结束之后,投资者将何去何从目前尚无法判断。德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虽然不像西班牙那样大起大落,但同样也是借力政府补贴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而在西班牙的光伏热潮中得到锻炼的西班牙公司则纷纷出走,带着他们的经验来到新的目的地,并争取到更多投资机会。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德国现已成为世界光伏应用大国,2009年德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达到3.8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8吉瓦,占全球总量的50%。1994年在日本居民的屋顶上安装一个太阳能系统需花费6万美元,到2005年安装成本已降到2万美元。
同时,德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和制造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公司占领了46%的全球市场,并为德国创造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page]中电光伏市场分析经理刘栋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的光伏安装总量约为7吉瓦,而德国至少有4吉瓦。当我们国家不能自己生产的时候,这个设备有五倍、十倍的利润。
首先,依靠规模实现成本下降。施亮表示,阿特斯从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承担了一些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政府项目,由此带来的补贴额度有限,并不足以发动光伏企业做大规模,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下,至少阿特斯还没有下定决心。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98%的生产量供应出口。同时也给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发出警告:命运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些信号意味着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试探光伏行业独立生存的可能。2010年,西班牙埃菲玛公司携带其研发的太阳能逐日器进入中国。
2009第二季度,西班牙政府宣布大幅消减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马荣禄表示,太阳能光伏电池还有一个可利用的很重要的价值,假定我们太阳能光伏的转换效率是20%,还有70%可转化成热量。当我们能生产的时候,它的价格就降下来了。[page]决策层显得过于沉寂,但企业却按捺不住。
在搜狐绿色频道举办的第二期绿色竞争力营销讲堂上,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施亮告诉《科学时报》。而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开发企业之一德国PhoenixSolar则对外宣布正在积极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在华业务。其次,依靠设备国产化。中国光伏产业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是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
在今年年初,传出国家能源局要开展第二轮光伏特许权招标,结果会是什么,我们也在作各种各样可能性的猜测。企业更应该掌握关键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沉寂的政策面一直以来国内市场未能启动,多数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国家未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几乎与此同时,法国能源部也将屋顶太阳能电力收购补助费率下调24%。
虽然有国家补贴,但太阳能光伏发电依旧未能在国内的价格竞争中胜出。对此,孟宪淦颇为乐观,我们中国企业不应该对这种现象恐慌,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竞争和压力来提升自己,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告诉《科学时报》:有许多人认为,实验室效率已经达到25%,甚至更高,但是如果产业化之后,它到底能够达到多少商业化,它的成本降低多少,现在很多人看不清楚,决策者也看不清楚。认为政策马上可能就要出来,可能会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会议开完了没有出,大家估计在年底会出,结果也没有出。孟宪淦对《科学时报》分析说:不管是哪种观点,最后都要走向市场机制。据了解,传统多晶硅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价大约需要1.2~1.3元/度,相对国家采用1.09元/度的上网电价,仍有超过90%的传统多晶硅太阳能光伏板生产商亏损。
由于希腊的危机导致欧元贬值比较厉害,对我们这些市场份额在欧洲比较大的光伏企业来说,确实是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2009年6月,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曾表示,计划采取每度电1.09元的太阳能发电优惠上网电价,让太阳能与煤电竞争。
2009年9月,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美国FirstSolar大举进军中国,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中国内蒙古建设一个2GW的大型发电厂。高补贴的拥趸表示,去年国家推出的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等,企业因此获得的补贴额度是有限的,并不足以发动光伏企业做大规模,只有政府拿出更高的补贴,才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发展。
内外两重天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4011兆瓦,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四成,但这一年的全球光伏市场却令中国企业提心吊胆??2009年初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光伏产品市场严重萎缩,中国光伏出口量急剧下降。冷热两重天,不少业内人士感觉到了压力。
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与质量信心的中国制造光伏产品将很可能因为难以跟上国际市场标准的发展而最终被淘汰出局。从能源局的角度,现在还看不清楚光伏产业是否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对此,施亮显得有些无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直言,在全球金融危机、多晶硅价格下跌以及国外技术垄断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显得有些无助,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别人的身上。
施亮持相同观点:现在中国光伏企业在国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上网困难。受此影响,国际光伏市场消退,严重依靠进口的中国光伏企业一片惨淡。
我国国内市场没有启动,所以在很多环节上还没有达到经济规模,如果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成本自然会迅速降低。他们坚信,市场里的大玩家必须牺牲短期利润树立高门槛,这个市场才会有更持续的发展。
而国家层面之所以迟迟未能出台企业所期待的固定上网电价,原因在于决策层尚未看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大技术突破。国家能源局发文内蒙古等西部8省区,要求上报光伏电站项目的举动则让已被点燃的热情瞬间冷却,这意味着在出台全国统一的标杆电价和继续一事一议的电站招标的犹豫中,决策层最终选择了更为保守的后者,也等于告诉已经站在起跑线上跃跃欲试的光伏制造商??我们需要再研究下比赛规则。
2010年,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另一场源自希腊波及欧洲的债务危机正愈演愈烈。近年来在太阳能行业快速成长的阿特斯与英利集团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举例说,如果国家给的政策好,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蛋糕,倘若政策一般,勉强可以算一个草莓,但如果没有政策或者政策不理想的话,对企业来说,那就是一个很酸的葡萄。草莓?蛋糕?酸葡萄?关于如何启动国内市场,相关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迫切需要在光伏产业领域实施《上网电价法》,以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担心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企业中,更多的还是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任东明还提醒:我觉得政策因为不会像‘傻瓜相机一样,大家拿出来都能用,它起作用是有一定的条件,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就会影响它的操作性或者效果。
近年来由于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本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光伏技术日趋成熟,光伏发电成本迅速下降孟宪淦对《科学时报》分析说:不管是哪种观点,最后都要走向市场机制。
高补贴的拥趸表示,去年国家推出的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等,企业因此获得的补贴额度是有限的,并不足以发动光伏企业做大规模,只有政府拿出更高的补贴,才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发展。对于未来可再生能源电价问题,马荣禄和孟宪淦坚信,未来十年内,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就会和化石燃料的价格持平。